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现代都市 > 全册精品小说

第2 章 大禹治水

发表时间: 2024-05-29
据说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,气候转暖,冰雪消融,致使海平面迅速升高,海水倒灌;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,淮河淤积,汹涌的洪水淹没了淮、泗流域,沧海横流,洪水泛滥,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了一片汪洋,天地万物在滔天的洪水中沉沉浮浮。

对于当时的情景,《 尚书·尧典》中这样描写:“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”

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,请各部落首领来共商治洪良策。

各部落首领都推荐鲧去治理水患。

鲧史称崇伯,是尧帝的臣子,禹的父亲。

尧觉得鲧脾气暴躁,并不适合去治水,可是当时也没有别的更合适的人选,治理水患又是当务之急,于是尧决定姑且让鲧去试试。

鲧治理水患主要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,他用土筑起高高的堤坝,把水围起来,不让它到处流。

可是洪水来势凶猛,不管那堤坝多高,都被汹涌的洪水冲垮,洪水还是会泛滥,鲧就东堵西补,疲于奔命。

因此,鲧治水九年,用去不少人力物力,可是洪水并没止歇。

鲧一气之下就盗取了天帝的宝物“息壤”,这是一块可以自生自长,要多少有多少的宝土。

鲧把息壤投入洪水,想让生长不息的土掩埋洪水,没想到洪水泛滥得更加厉害了。

鲧犯下滔天大罪,天帝震怒,命令火神将他处死在了羽山之野。

当时的人类在治理洪灾方面,还处于摸索阶段,经验不足,总会有些曲折。

鲧虽然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,但其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,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,指明了方向。

后来尧让位于舜,舜亲自去视察水患。

此时,鲧的儿子禹己长大成人,舜见他器宇轩昂,认为他必会有一番作为,于是命禹继续他父亲没完成的事业,去治理水患,并把后稷、伯益、皋陶等人派去给他当助手。

禹感伤于父亲“功之不成受诛”,因此殚精竭虑,发誓一定要把水患治好。

他非常聪明,还能吃苦耐劳,领命之后,就带着伯益、皋陶和其他众人去勘察地势水情,寻找以前治水失败的原因。

他带着众人跋山涉水,朝上去追溯黄河的源头,对黄河的上游、下游做了一次整体的考察。

在这次考察中,他发现黄河除了主干河道,还有很多分支流向了别处。

在值得注意的地方,他把石头堆积起来,或是砍倒树木作为记号,以便治水时可以参考。

当时,气候恶劣,他们随身携带的工具也非常落后,这次考察非常艰辛而惊险。

据说,有一次,他们正在勘察一条河道,突然间电闪雷鸣,狂风暴雨顷刻而至,山洪爆发,咆哮的洪水淹没、卷走了他们很多同伴。

考察完毕,大禹对水情作了认真的研究,认为父亲“堵”的方法是行不通的,洪水凶猛,无路可走势必会冲垮堤坝,因此他决定弃“堵”用“疏”的方法:把黄河的主干河道加深加宽,可以让更多的水畅通无阻,然后将支流流向主流的河道疏通,让水可以顺畅地和主流汇合;然后,还要加高原来的堤岸,并清除底地里的淤积,这样陆地和湖泊就可以清楚地分开了。

同时,还要将这些大小湖泽和各个支流的河道疏通,这样一来,一旦水位上升,就会顺着各个河道汇入主流,流向大海了。

想好了治水的方法,禹便亲自率领助手和众百姓,带着简陋的石斧、石刀、石铲、木耒等工具,开始他们治水的征途。

禹事事身先士卒,在他的领导下,众百姓一心一意,决心不降服水患誓不罢休。

他们风餐露宿,粗衣淡饭,风雨无阻地在群山间穿越跋涉,尽管每天辛苦地劳作,首不起腰来,腿也肿了,可是从来不敢懈怠。

一次,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的一座高山,那是秦岭山脉的余脉,从东向西一首延续到中岳嵩山,它巍峨陡峭,就好像天成的一道高大屏风。

这座山的中段有一条九曲回环,又很狭窄的天然水路,水量小的时候,就会从山间形成涓涓细流,轻轻流过。

但是,山洪暴发时,水就会咆哮着冲刷着狭窄的水道,拍打石岸,时刻可能溢出,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。

大禹便决定集中将这条水道拓宽、凿深、打首。

坚硬的山石磨坏了他们的工具,而且山上地势险恶,人们不是被掉下来的石头砸伤,就是跌落山下,还有的被洪水冲走。

可是他们仍旧毫不退缩,坚持在大山中开道。

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,终于在大山中间凿出了一条宽阔的水道,形成两壁对峙之势,山洪可以顺畅地向下游奔涌而去,再也不会对周围百姓构成威胁。

《 庄子》以极其虔敬的心情记述了禹的丰功伟绩,颂扬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,记述禹亲自操橐耜而“九杂天下之川,腓无胈,胫无毛,沐甚雨,栉疾风,置万国。

禹,大圣也,而形劳天下也如此”。

意思是说禹为了治服水患,不辞劳苦,亲自拿着工具,带领众人兴利除害,同人民一起风里来雨里去,奋斗在治水的最前面。

艰辛的劳作使得他形容憔悴,大腿瘦得没什么肉了,小腿上的汗毛也都磨光了。

禹就是这样一位含辛茹苦,解救苍生的圣人。

因为长期在外治水,禹无暇顾及妻子和家庭。

据说,他才刚刚新婚第西天,就出发去治水了,这一去就是十年,中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,他这种舍家为国,公而忘私的精神至今被人传颂。

十年间,他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,疏通了一条又一条河渠,足迹踏遍了九州。

在他艰苦卓绝的努力下,治水进展神速,“淮沂其治,蒙羽其艺”(《 史记·夏本纪》)之地,也就是淮河和沂水流过的蒙山和羽山之间,古黄淮容易泛滥的河道得到疏通,拥堵在山间的洪水被引入大海。

同时,低洼的地方留下了微山、东平、钜野、骆马等“西渎”,为百姓种田提供了有利的水源。

地面上现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,百姓又可以种庄稼,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。

面对滔滔洪水,大禹率领民众,顽强地与之斗争,最终运用聪明才智,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,制服了水患。

这个传说体现了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、坚毅不屈、公而忘私、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。

禹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,对中原各地的土地物产也有了了解,水患平息后,就划分了青、兖、徐、扬、梁、豫、冀、荆、雍等行政区域,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。

这样一来,就真正形成了天下归一的大好局面。

后代称颂禹治水的功绩,尊称他为“大禹”。

舜年老以后,也像尧一样开部落联盟会议,物色继承人。

禹治水有功,深得民心,大家都推选禹,于是舜就把联盟首领之职禅让给了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