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喔喔喔。”
黑夜,公鸡打鸣的声音打破了寂静。
一切都仿佛活了过来。
西平村最大的院子。
入门后是极宽展的一个方正大院,往北几间的廊正房,东边院
墙有个月门,那里是伙房。
进了正房,东间有槽隔断,堂屋、西间一通连,西间靠窗南炕通天排插。
堂屋正中一张方桌,两个机子,左右靠壁子两张春凳。
东里间靠西壁子一张木床,挨床靠窗两个机子。
靠东墙正中一张条桌。
左右南北摆着一对小平顶柜,北面却又隔断一层,一个小门,似乎是个堆零星的地方,屋里也放着脸盆架等物。
这里原来是此地周员外家的宅子。
一家子整整齐齐被捉拿入京,以侵占马场,谋逆大罪抄家流放,原本说是要流放到辽东,辽东现在的光景,加上衙门里也没钱,也不知道至今的下落。
现在庭院还在,值钱的东西已经被搜刮一空,挤满了灾民们。
妇孺和小孩住在另外的宅院。
许多的汉子挤在一起,因为管理的严格,倒也没有脏乱不堪,大致保持了房屋原貌。
越来越多的人起床。
以前的床改成了大通铺,每间房里都挤满了人,气味可不好闻,许多人在院子里洗漱。
吃穿拉撒,庄子里样样都有规矩。
不少人非常的厌烦。
管事们早已穿戴整齐出现。
管事的差事轻松,不用干累活。
不过想当管事也不容易。
虽然不要求会写文章,至少能写自己的名字,认得几个字,懂一些算数之类的。
然后呢。
睡得比庄子里的人晚,起的要比庄子里的人还要早,这般算下来,虽然差事轻松,倒也没让人太过羡慕。
王本揉着眼睛,满脸的疲倦。
京城和庄子里两回跑,做的事是最多的,不过王本不感觉累,反而精神抖擞。
昨天各庄管事开会到半夜,不少事要让他们来告诉庄子里的人。
王本管不了别处,等人集合后,神色开始严肃。
扫了所有人一眼,王本才开口,声音不小。
“庄里出现了逃户。”
“这种行为是没有良心的。”
见人们没有理会,王本继续吼道:“之前活不下去,是庄子收留了你们,给你们饭吃,养活了家人。”
的确。
可他们干活了呀。
每天两顿粥,把他们当牲口使,从早到晚肚子饿得咕咕叫,规矩也大的很。
许多人不服气。
王本看见后,很生气。
“你们与庄子签了契的,无规矩不成方圆,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天下还有这么便宜的事,轮得到你们来占便宜?”
“今天就告诉你们,那些逃离的人,一个都跑不了。”
“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,庄子里会去他们的老家拿人,捉回庄子里,有他们的好日子在后头等着。”
王本恶狠狠的威胁。
这下捅了马蜂窝。
许多人愤愤不平,不知道多少人早已打算离开庄子,家乡虽然是租别人家的田地,可那也是为自己干活。
一年到头下来,总还能有点积蓄。
哪里像在庄子。
有人骂道:“吃也吃不饱,天天从早干活到晚上,铁打的人也受不了啊。”
话音刚落,越来越多的人附和起来。
王本以前虽然是普通百姓,这个月以来,见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也不把自己再当成老百姓。
“大揽总说了。”
“从明日起,每天一顿干饭,一顿稀饭。”
“还会建立社学,让所有的孩子到社学里读书。”
王本公布了消息。
闻言,有些人面色松动。
这些年的年景不太好。
乡里的税重,特别是服徭役,服一次徭役下来,仿佛是过鬼门关。
许多户百姓一年到头,也落不到多少东西。
如果庄子里管饭,年底发衣服什么的,还能让孩子去读书,倒也不算差。
虽然干活也苦,可比起服徭役的话,那也不算什么了,没有把人逼着往死里头干活。
有些人仍然不愿意。
但没人敢明着跑了,正如王本所言,他们的老家在哪里,庄子里知道的清清楚楚。
……
汪文言听着各个管事的汇报,心中对庄子里的情形有大致的了解。
短时间内,的确能控制住庄子里人口逃离的风波,但是时间长了就不好说了。
如果天道越来越好,那谁也挡不住。
但灾情如果持续下去,那就是大麻烦了,不是庄子的麻烦,而是朝廷的麻烦。
苦一苦百姓。
不少大臣认为只要熬上一两年,把最艰苦的灾情熬过去,后头就顺畅了。
毕竟灾情嘛,总会过去的。
这是人之常情。
可汪文言有些疑惑。
灾情万一没过去呢。
他以前也没有往这方面去想,但是经杨报国提起的陕西,汪文言就有种不好的预感了。
陕西的官员多年来就在上疏,陕西灾情严重,可耳听不如亲自看见。
所以没钱的朝廷,一直当做没听见。
可京畿不是陕西。
如果京畿地区的灾情,也像陕西一样连绵多年,在京畿地区激起了民变,那谁也无法视而不见了。
汪文言想到了两件事。
灾民如何救治。
京畿地区如果民变,朝堂上掌权的东林党就危险了。
年轻的妇人们也在田里干活,帮助田里的壮劳力。
妇孺带着孩子们在洗衣做饭,收收捡捡,同时为田地里劳作的人送去茶水。
上午。
汪文言逛了一圈,看完了西平村,内心升起了一股满足感。
这些变化,是经过他的手发生的。
一个由他从白纸上建立的新庄子。
“最初的时候,这里还比较乱,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,没想到短短一个月,汪先生就把七处庄子管理的井然有序。”
杨报国走了过来,真心实意的说道。
听到少年的恭维,汪文言笑了笑,看得出得意。
“汪先生动摇了,我之前说让庄子里坚持半年,这句话,同样也想告诉汪先生。”
谁都不是圣人。
杨报国知道汪文言这样的人,心思复杂,不会轻易动摇,所以松口。
“如果半年之内,也就是秋收时,灾情没有再发生,那么不光庄子里放人,我也放汪先生离开。”
“如何?”
杨报国问道。
汪文言不置可否。
半年后,就算灾情过了,此子也不可能放自己离开,相信这种话的人,只能是官场愣头青。
不过汪文言点了点头,他倒是愿意接受这个赌注。